门诊是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窗口,更是医护工作者医德医风集中展现的主要场所。门诊输液室作为医疗服务工作的重要一环,不仅承载着医院文化、价值输出的重任,同时也是彰显国际JCI“以患者为中心”的人文关怀,联系医生和患者的桥梁、纽带。
扎实稳定的医疗技术和处处透着人情味的贴心服务,让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门诊输液室,5天内接连收到了4封输液患者联名手写的感谢信。在这些普普通通的文字里,蕴含着居民质朴而温暖的情感,字里行间更是充斥着对蓝十字医护人员的认可和赞许。
“小张(张福英)态度耐心负责,对(患者)很负责,打针技术很高明,患者很高兴。护士姓刘(刘非凡)打针技术很好,态度很和气......”
“我们是输液室的(患者),你们输液室的护士服务态度真好,水平又高,我们感到很暖心(温心)......”
“我们是病友,非常感谢吊针室的张小姐和刘小姐小姑娘,希望领导在开会时特别要表扬一下......”
满意是基础 感动是目标
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,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医疗服务工作和医疗秩序也在稳步推进。为了进一步满足周边居民的就医需求,医院领导经再三研究,决定开放门诊输液,并抽调精兵强将,充实输液室团队,以拓宽医疗服务基础面,提升门诊医疗服务水平。
综合监护病房护理负责人张福英,缓冲病区护士刘非凡闻令而动,一个是有着26年丰富经验的老护士,一个是活力迸发的后浪“新军”。新老搭配的组合很快就在门诊输液室引发了一系列“化学变化”,不仅打破了大众眼中输液室“冷冰冰”、“闹哄哄”的刻板印象,而且让这里越来越有了“家”的温暖和舒适。
把患者当亲人,将关爱融入到服务细节中,贯彻“满意是基础,感动是目标”的服务理念。张福英和刘非凡把国际JCI的思想融入到每一个动作,化入到每一句话语中。
“阿姨(叔叔),你们今天来得比昨天早呀!”
“输液前您要不要提前去个洗手间?这个药对血管有刺激作用,会有些疼,不舒服您喊我!”
“大爷您口罩戴戴好,我帮您戴好吧!”
“阿姨(叔叔),今天输液感觉怎么样,有没有什么不适?”
冬日暖阳 温暖着患者
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的一大特点,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头部不适而来就诊,与之对应的输液室患者也多为头痛头晕、脑供血不足,或中风后遗症等。在这里,短则一周,长则大半月,甚至更长时间,他们每天都会定时来输液。
不到一个月的时间,张福英和刘非凡就和这些患者打成了一片。每次都会主动关心、询问他们的身体恢复情况,闲时还会为他们科普输液常识。巡视的时候,遇到需要帮助的患者,更是不遗余力地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。
老年患者血管又细又脆,长时间输液还容易出现淤青,下针的空间就越来越小,难度也就越来越大。张福英和刘非凡硬是凭借着精湛娴熟的技艺,以“一针见血”赢得了患者们的敬佩和赞许。
提起输液室的“小张”和”小刘姑娘“,来这里的患者都会齐刷刷地翘起大拇指,嘴里还要忙不迭地夸上几句。“她们扎针技术很好,扎得准,一点不痛。”,“她们真的很好的,人又和气、又耐心。”,“你们这护士好,关心我们,就像在家一样。”
“接诊时有问候声,操作前有解释声,操作中有安慰声,操作后有关心声,配合时有感谢声,巡视时有亲切声。”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,张福英和刘非凡将输液室变成了冬日里的一抹暖阳,温暖着患者,感动了自己。
以爱导航 提升护理价值
面对着患者们发自内心的感谢,这两位输液室的“小超人”, 内心也是万分感动。随着一传十,十传百的口碑效应,“蓝十字输液室护士扎针特别好,一点不痛”的讯息,就在周边居民群中传扬了开来,输液室的故事也就越来越多,越来越生动。
“扎针哪有不痛的呀!不过也有诀窍可以缓解。”张福英调皮地说。“身心护理”不仅指执行医嘱的治疗护理,更要注重对患者心理的护理。一方面做好沟通,提前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;另一方面尊重患者,多用敬语,语气温和,发自内心地去关心他们的病情。医患和谐,就变成水到渠成的事情了。一些老年患者,血管状况差,穿刺困难,除了扎实的基本功外,“小窍门”就是建立起信任感,尽量用合适的话语去分散他们的注意力,这样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有一些患者偶然听说,张福英和刘非凡是临时抽调到输液室的,过几天可能要再调回去,已经习惯了两个“小超人”的患者们心中万般不舍,就像被人抢走了最心爱的“宝贝”。
“我来写感谢信吧,希望把她们留下来”,“大家一起吧”。在一位阿姨的号召下,更多的人加入进来,5天时间,输液室的患者们就写下了四封联名感谢信,希望用行动来挽留住这两个“宝贝”。
一百多年前,“提灯女神”南丁格尔写下了“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”的誓言;一百多年后,“白衣天使”们以身心践行着这一誓言,用爱与守护为患者织起了一座座健康的高墙。
一封封感谢信虽然短小,其中包含的情义却无限深重,激励着医院的全体医护砥砺前行,奋进勃发,与患者们一同勾画健康与幸福的美丽画卷。